请百度搜索上海泽珐园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关键词找到我们!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邮箱电话:139-1648-1251

绿化,要好看更要实用

绿化,要好看更要实用

发布日期:2019-04-23 浏览次数:3167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如今的上海,“知了知了”的蝉鸣声明显少了。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是:上海的绿化树种在改变,从昆虫到鸟类乃至整个生态系统跟着在起变化。

不少环境生态专家为此不安。他们表示,上海的绿化越来越好,但绿化树中上海本土树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不断引进的新树种美化了城市,却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生态变化。他们说,上海应该转换重点,不要追求引进越来越多的新树种和过分追求“好看”,而要珍视本土树种的价值。

绿化树种要选得合理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环境科学系主任达良俊教授近刚刚做完一个关于上海绿化的调查,他发现:在上海的外环林带中,有128种木本植物、119种草本植物,“上海的绿化树种越来越丰富,可让人担忧的是,其中只有30种左右是本土树种”。

数据显示,上海的绿化覆盖率已经超过37%,但树种选择和搭配不够合理。根据园林专家邬志星的观察,“不论广场绿化还是社区绿化,植物品种都很单调,多是香樟、银杏、桂花、枫树”。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教授则说,按照“冬天也要绿”的设想,几年前上海种了大量常绿且方便养护的香樟树,数量占了全部常绿树种的1/3以上;又因为一些学者认为香樟过多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上海近年开始重视丰富树种,引进的新树种越来越多――但是,“植物品种多,并不意味着生物多样性”。

专家说,适合上海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其实不多。上海的土壤中性偏碱性,与周边地域的酸性土壤完全不同,地下水位又比较高,因此外来植物很难长好。即使一些上海本土树种,也只适应部分区域。所以,在上海种树,对本土树种也要精挑细选,外来植物更要经过10年甚至20年驯化改良,使之适应上海的气候环境。如果单纯以好看、种类丰富为标准挑选树种,难免失当。比如上海一些地方引种了原生于热带的棕榈科植物,结果冬天忙着给它们“穿衣服保暖”,夏天忙着替它们防治病虫害,增添了不少绿化负担。

应有本地的“地标性”绿化体系

“看到芦苇、海三棱镳草,我们会想到崇明;椰子林,让我们联想起海南岛;胡杨林,会想到新疆……上海有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地标性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地标性植物群落。”这是达良俊教授的设想。地标性植物群落该由本土植物构成。

2003年以前,上海的绿化目标是建设城市园林,之后发展为建设城市森林,这就要求合理搭配不同植物,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达良俊说:“城市绿化不能追求新奇,甚至认为‘传统的就是没花头的’。做绿化,不仅要考虑改善空气质量,还要考虑优化生态系统。上海曾提出绿化树种达到800个,这仅从数字上看就不合理,因为很多植物并不适合在上海生长。土生土长的植物才能支撑起稳定的生态群落。”

据统计,上海的乡土树种共有42科89属128种,分为常绿阔叶乔木、常绿阔叶灌木、半常绿阔叶灌木、落叶阔叶乔木、落叶阔叶小乔木和落叶阔叶灌木等6种类型。达良俊的课题组,将由本土树种、本土草本植物结合培育成的近自然林,与相对单一树种的城市森林做了比较,发现近自然林的负离子浓度远远高于单一树种的样地,更高于需要高价养护的草坪;而空气中的细菌浓度平均值却低于对比样地,甚至低于香樟林。为此,达良俊建议在市区推广近自然林,可选址景观要求低的道路两旁、工厂区,或居住区的某些部位。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6649号